啡姐逛街发现,前阵子“转让招租”的铺面,正被一批新店代替。
可都0202年了,还是有一些饮品店,门头、名字、菜单一看就“白花了钱”:顾客走在街上看不见、看见了不进店、进店了不想点。
从看见到下单,如何让门头菜单帮你实现引流和转化?
门头:一不小心就“隐身”在背景里
去年有段时间特别流行莫兰迪色,自带高级感,但因为饱和度非常低,一旦用得不对,就容易让门头“完美隐身在背景里”——
如果顾客不认识你、不刻意寻找,八成一晃而过。
街区、商场的客流量,不见得是你的客流量。即便10000个人从店前经过,门头没有在第一秒抓住他们,那这10000的客流也只能等于零。
门头的第一要义是:醒目。醒目。醒目。就是那种能“只是因为在步行街上多看了你一眼”的醒目。
有这两个易操作方向:色彩和形状。
比如下面这四个颜色,你有没有很快想起来它们是谁?
是不是脑海中自动已经联想到了——
以及他们的线下场景——
饱和度高的颜色、明亮的色彩、强烈的对比,更容易抓住眼球,符合年轻人的认知预期。对于还没有知名度的新店来说,门头选择一个“过目不忘”的颜色,更容易打开市场。
如果有条件,明显非常规尺寸会更抓眼球。比如日本知名蟹料理“网红店”,门头上使用了一个红彤彤张牙舞爪的大螃蟹,实在很难让人忽视。
还有一种形状,是为了一条街上多角度露出:醒目的侧招。
正面的门头,比较容易被对面或远距离顾客一眼看到;但如果顾客视线和门头“平行”,就可能刚好看不到。醒目的侧招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,让各个角度的顾客都能一眼看到。
店名3大忌:弄不懂、想不到、分不清
起店名有三个大忌:
1、消费者弄不懂你的店想表达什么;
2、消费者想不到你的店是卖什么的;
3、消费者分不清你和其他的品牌。
啡姐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出差深圳,被各种各样的“皇茶”与“贡茶”支配的恐惧。还有前两年满大街出现的囍茶、嘻茶、萘你の茶、GoGo茶饮之类,这种不加掩饰的蹭,得是觉得消费者多分不清?
还有类似“柒叻茶”、“shaka”这样,可能本身包含着美好的寓意,但消费者不能第一时间get、甚至有些字还不认识,想和朋友分享也叫不出名字,就失去了很多被二次传播的可能。
好的店名,检视这三个关键信息:品牌识别/风格调性+易于传播+主打品类。
比如我们看“喜茶”,前一个字承担品牌的识别,又提供一种积极的情绪感受,“茶”非常清晰地指明门店卖的是什么。而其品牌想传递出的酷与灵感,也与名字简洁构成有很大关系。
细分品类也可以在门头标注清楚身份,比如7分甜后面的“芒果饮品”,快乐柠檬新logo后面跟的“手摇奶茶”,方便聚焦品类。
图片来自大众点评
菜单:千万别做成一张Excel
来看这样一张菜单。
说起来也挺好看,但这宛如Excel的整齐排布……你能一眼看到重点吗?
消费者来到点餐台前,门店已经成功了一大半。撬动购买的关键环节,着力点在菜单上。两个关键:分主次+做引导。
主推的、应季的、新上的产品,要在菜单上给足够分量。你看星巴克,从不吝啬拿菜单中的一整块专门留给当下主推产品,甚至图片形式呈现。
引导则可以突破品类系列的维度,比如书亦烧仙草菜单上的“热销排行”,茶百道菜单上的“明星产品”,在消费者的犹豫期快速指引。
产品名:别给消费者强加新的认知
消费者都准备付款了,这时候就别绕弯了,产品命名的关键就一点:直接。
让顾客看到就能和已知的东西挂钩,某个产品能快速唤起“他本来就喜欢”的记忆。
没那么复杂,一杯产品中的“内容物堆叠”,就是一个简单好用的命名方法,也是市面上产品命名的普遍方式,比如:黑糖珍珠奶茶、柠檬茶。
如果想突出用料,可以命名为:一颗柠檬茶。
多数情况,没必要强加给消费者新的认知。
如果能在命名中简洁地加入一些联想,是一个加分项。但还是记得,一定一定是“简洁、直接”的联想,类似“大满贯”、“冰鲜”、“宝藏”、“多肉”、“霸气”这种。
CoCo都可的“奶茶三兄弟”、“鲜百香双响炮”,就是直接而有趣的联想
产品名上,消费者始终站在第一层;你也站在第一层,就够了。
定价:只看别人,忘了自己
前两天微博 #奶茶超过30元你还会再喝吗#的讨论甚嚣尘上。
甭管讨论结果如何,想想是不是有点儿小激动,毕竟自己门店的定价,离30元仿佛还有不小的上升空间。原本12元,涨到15元不过分吧?
可惜定不定价不是单纯看别家。多数消费者还是价格敏感型,对奶茶价位的感知,往往来自于门店观感和过往经验对比。
作为老板,产品定价,还是要基于门店自身的本量利。特别在上新品时,根据门店的固定成本、单位变动成本,弄清盈亏平衡点,才能定出有的赚又让消费者觉得OK的合理价格。